Empire made即是哪兒?
說到香港製造,這批來自一位大學學子的收藏也許不算最為齊全,但細心留意,翻開玩具盒底卻會發現蹺妙。
在「香港製造」尚未打響名堂前,香港的出口品曾以「empire made(帝國製造)」標示。尚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,於1932年簽署了《渥太華協議》(The British Empire Economic Conference),得以和大英國協其他屬地交易,並享有稅務、關稅優惠;條件是製造的產品均寫上「Empire Made」,雖說是作識別,其實是在叨大英帝國的光吧。不少三十至五十年代的香港製品如鐘錶、玩具都可見標記。後來,隨著廉價勞工湧現、歐洲市場開放,天時地利下,香港輕工業的「快靚正」讓世界有目共睹,六十年代後期,「Made in Hong Kong」才正式出現。
這個迷你「香港製造」展覽,展出的物品也許不屬於你我年代,但當中卻記載著某時消失了的香港面貌-如來自上年結業的珍寶海鮮舫酒席的鯉魚筷子座;在山頂曾熱賣一時的六十年代「香港風景」幻燈片組合,可從山頂眺望未有怡和大廈的維港,或是虎豹別墅旁的「虎塔」;還有印上各品牌名稱、有如卡片般的火柴盒。當然還少不了大量來自六、七十年代的玩具吧。
最後的「香港製造」Pop-Up @foreforehead_hi
日期:4月27日至5月16日(星期一休店)
地點:深水埗基隆街132B閣樓foreforehead
#香港製造 #Empiremade #玩具展 #foreforehead